三峽老街/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從小學六年級暑假鼻頭冒出第一顆青春痘開始,

我就走上一去不復返的青春路。

 

那年三峽國中突然宣布不採能力分班,

母親大人二話不說馬上透過親戚把我轉到板橋海山國中,

從此與小學同學沒有交集。

 

上學期就我一個人孤零零的通學,

下學期加入一位世交伯父的兒子。

 

消息傳開,

第二年包括我的大弟,

三峽一些國中生紛紛跟著轉學到海山國中,

還有幾個轉到重慶國中。

 

一大群毛毛燥燥的國中生每天早上把原來就擁擠不堪的公路局車站塞到爆,

有些人不肯乖乖排隊,

車一來一湧而上,

搞得天怒人怨,

最後公路局只好每天加派一到兩部「海山國中專車」疏散這群精力旺盛的毛小孩,

看在其他乘客眼裡真是又妒又恨。

 

四十年前的三峽是一個幾乎遺世獨立與世無爭的小鎮,

唯二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公路局和桃園客運,

還得搭桃園客運到鄰鎮鶯歌才有火車。

 

鎮民代表已經是最高的民意代表,

連個縣議員也沒有,

當然沒人爭取福利。

 

當時三峽有一個公路局修理站,

我們搭的公車都是高速公路退休,

跑過市公車,

最後淘汰下來,

維修再上路的三手車。

 

據說有一年直接恩賜一批二手車,

舉鎮歡欣鼓舞,

如獲至寶。

我的童年就是在這些常常拋錨的車上搖搖晃晃度過。

 

搖搖晃晃的公車/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因為老爸老媽很愛看電影,

老媽還記得她是抱著小弟看完奧黛麗赫本的 「窈窕淑女」。

小弟一哭她就抱到戲院後面哄他,

等他睡著了再抱回位子繼續看。

 

當時從三峽到臺北西門町看電影是件大事,

公路局的車子很破舊,

大人怕我們被臭油味熏到暈車,

車上都會準備酸梅,

我都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咬,

一顆酸梅吃到底。

 

最大的樂趣就是趴在窗邊認字,

路邊店家的招牌一閃即過,

看都來不及,哪有空暈車?

興致高昂的我常常一路認到底。

 

下車後一家人先去中華商場李四端丈人開的「點心世界」吃油豆腐細粉、鍋貼,

我特別愛吃鹹豆腐腦,

他們家的豆腐腦細如白瓷,

入口即化,

至今沒遇到更好吃的。

點心世界/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然後去楊記吃玉米花生冰,

當年只有楊記很奢侈的用外銷的綠巨人玉米罐頭,

刨冰另一半是熬煮的花生,

一脆一軟,

再淋上濃濃的煉乳,

真是人間美味。

 

最後當然是重頭戲看電影,

我那花花公子老爸每次只要一站在電影院門口,

就會有人圍過來兜售黃牛票,

六張票買起來挺吃力,

老媽說特別是過年的時候,

必看的007賀歲片喊價最高。

 

這麼快樂的美食電影之旅,

回程時就痛苦了,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三個弟弟都會睡得死去活來,

下車時老爸老媽若一人抱一個,

至少得搖醒一個弟弟,

這個既艱困又討人厭的工作都落在我身上。

民國38年左右的三峽橋/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一過板橋我就要開始搖人,

一個一個去搖,一路搖到土城、橫溪,搖到三峽橋一個也搖不醒。

 

現在的三峽橋/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我一直不明白,和大弟明明只差一歲,

我倆舊曆生日還同月同日同時,

我這個姊姊怎麼都沒有享受到小孩子的待遇?

 

國一開始通車,

最怕搭到清水支線,

除了得經過氣氛怪怪的土城看守所之外,

這條路線通常會浪費15至30分鐘,

幾乎是遲到的臨界點,

下車一定得拔腿狂奔,

常常跑到一半就聽到不遠處傳來早自習的鐘聲,

真是有苦難言。

 

這條從三峽起站,

途經橫溪、土城、板橋、埔亁、萬華到終點站臺北貴陽街(更早曾在臺北西站、寶慶路)的路線,

也是一條思慕愛戀的青春路。

 

起站的三峽人彼此沒有不認識的,

每家人的上下兩代、兄弟姐妹之間一定有親戚或同學關係,

看臉就知道是誰家的孩子。

 

誰家小孩考上前三志願?考上哪家大學?

誰被留級?誰出國留學?誰跟誰談戀愛?

誰被誰甩了?誰跟誰結婚?生幾個小孩?

孩子多大?畢業當兵後在哪上班?

通通都有嚴密的情報網,車站就是情報中心。

 

那時候每站上上下下都交織著錯綜複雜的曖昧情愫,

老舊不堪的公路局每天一大早就載滿一車思春的少男少女往前衝。

 

照說學校越遠應該越早到車站,

但通常都不是這樣,

上車的時間有兩種原則,

一是哥們都到齊了,上車;

二是哥們把的妹上車了,上車。

 

國中生跟著高中生有樣學樣,

幫意中人佔位子、拿書包、送早餐、遞情書,現學現賣。

 

我的同學彈古箏,

她媽媽說幹嘛選這麼龐大的樂器?

搬都搬不動,真麻煩。

 

古箏/維基百科( img source: http://bit.ly/29RdRoC )

 

我那位冰山美人同學用睥睨的眼神回敬老母:「這還需要我自己搬嗎?」

冰山美人的媽媽都不知道,

一周才一次才藝課,

那些臭男生還得排隊才扛得到古箏。

 

 

曾郁雯

愛爬格子、愛攝影、愛美食也愛旅行。

一九八六年臺大歷史系畢業,

為美國寶石學院之研究寶石專家(G.I.A—G.G),

也是台灣第一位同時獲得佳士得、蘇富比兩大拍賣會青睞的珠寶設計師。

 

曾為《皇冠》、《中央日報》、《中華日報副刊》、《人間福報副刊》、

《珠寶之星》、《珠寶世界》等執筆撰寫專欄,主持臺視《火線聊天室》節目,

及寶島新聲《幸福進行曲》、中央廣播電臺《郁見幸福》廣播節目。

 

歌詞創作〈幸福進行曲〉獲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阿嬤的雨傘是一朵花〉入圍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劇本《天馬茶房》入圍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著有電視小說《阿足——台灣的母親》,

散文集《鯨魚在唱歌》。珠寶專書《就是愛珠寶》、

《珠寶,女人最好的朋友》、

《美人紀——珠寶搭配美學》。

 

散文入選九十六年、一〇〇、一〇一年年度散文選。

近作為攝影散文詩集《今天是幸福日》、《光影紀行》。

日本旅行散文《京都之心》、《和風旅人》、《綺麗京都》。

 

arrow
arrow

    鹿小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