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宿副都心的東京都廳舍/img source: 維基百科

 

在老家附近被問路的時候,我總是回答不出來。

 

二〇〇八年在我旅居到東京以前,

從出生到長大,

扣除其中三年在三峽住校的高中時光以外,

有近三十年的時間,

一直都住在新北市的中和。

 

雖然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都住在這裡,

但說起來很不好意思,

每當我在老家附近被陌生人問路時,

我從來就沒辦法正確回答。

 

我除了知道家門前兩條交叉十字路的路名之外,

其餘的路名或標的物方向,

幾乎都難以精準地說出確切的答案。

 

因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

我每天就是越區就讀的通學。

 

在家門口搭三十分鐘的公車,

跨過華中橋離開中和,

抵達台北市的國小上課。

 

國中繼續在萬華就學,

高中雖然回到新北市的三峽,

平日卻都是住校。

 

大學和研究所位在台北市,

每天一出門也就是往公車站或捷運站走,

跳上車,又是離開。

 

回到中和,下了車,就直接回家。

以至於我對中和的認識,

完全就局限在老家和公車、捷運站周圍的幾條路範圍之內。

 

即便如此,

就算我無法道出幾條中和的路名,

但是至少對於我住了三十幾年的老家周圍,

依然擁有豐富的記憶與情感。

 

老家。

東京的家是我的家;中和的家也是我的家。

我說「回台北」也說「回東京」。

 

回家的概念,

在我的生活中定義變得很曖昧。

我不是出嫁的女兒,

當然無法說原生的家庭是娘家,

於是不知道從哪一天起,

就自行決定開始把在我在中和的家,

在心中暱稱為老家了。

 

老家沒有真的多老,

經過幾次重新裝潢以後,

甚至比我在東京的家更煥然一新。

 

但我喜歡這麼稱呼,

有親切感,

並且還覺得老家彷彿如同老樹,

像有著盤根錯節的樹根深入土壤般,

帶著根深蒂固的,

理不斷也不願斷的牽繫。

 

我在中和的老家,

位於景安捷運站旁的景安路上。

可惜景安站只有一個位於景平路上的出入口,

若在景安路上也開一個出口的話,

那真的是一出站就能到我家了。

 

景安路上/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現在大家都稱呼那裡是景安站,

不過捷運是在我大學時代才通車的。

一九九八年捷運通車以前,

這一帶當然還不叫景安站。

 

如果你搭計程車,

要在這裡下車的話,

大概只能說請到景平路跟景安路的十字路口。

 

然而,要是你是老中和人,

遇上也常跑中永和的資深司機的話,

那麼就會有一個不存在的秘密通關語言了。

 

你們會達成一個協議,

那就是:「到大華戲院那兒下車。」

即使大華戲院都消失了很久,

在景安捷運站尚未出現以前,

以「大華戲院」作為座標的說法,

仍默默流傳在老中和人心中許多年。

 

大華戲院?

只有住在中和超過三十五年左右的人,

才會知道哪裡是大華戲院。

且保證一聽到這四個字,

就會流露出「天啊!太懷舊了!」

並忍不住立即互訴回憶的惺惺相惜之感。

 

景安站前的十字路口,

現在的屈臣氏藥房那一棟,

上個世紀就是大華戲院的所在地。

當戲院還在的那些年,

那一帶公車站牌就是稱為「大華戲院站」。

 

原大華戲院-現為屈臣氏/聯合文學雜誌提供

 

順帶一提,

年輕人可別誤會了,

戲院不是演戲的,

戲院就是電影院。

 

現在沒人會把電影院叫戲院了,

在我小時候都還是叫戲院的。

 

早年的電影院只有單廳放映,

空間很大,

位子也多,

大華戲院要是以現在的影城標準來看的話,

應該可算是最大廳的規模。

 

大華戲院在那一棟樓的地下室(也就是現在的家樂福便利購所在地),

而樓上的店面,

記憶所及則曾陸續開過吃手扒雞的專門店香雞城、婚紗禮服店等等,

然後才是近年來的屈臣氏。

 

以前交通不便利,

公車線路少,

班次不多,

要從中和到台北市一趟,

費時又費力,

感覺很遙遠。

 

因此要看電影,

幾乎就是以住家附近的大華戲院作優先考量。

若沒有想看的片子,

才會到中和或永和的其他戲院看。

 

小時候,

香港電影和港劇是全盛時期,

如今想來,

有不少的港片大概都是在大華戲院看過的吧。

 

 

張維中

台北人,現居東京。

大學時以長篇小説《岸上的心》踏入文壇。

近作為長篇小說《戀愛成就》,遊記《日本・一日遠方》,

散文《夢中見》,少兒讀物《完美特務》等書。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

文化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

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進修。

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

現於日本任職觀光傳媒業。

 

目前除在台灣各大報刊雜誌暨網站開闢專欄外,

並受邀於《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連載專欄。

arrow
arrow

    鹿小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